善水兴运 智引交通——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2023年工作回眸

一份份报告,精准勾勒水运经济运行走势;

一项项成果,注入交通强国建设试点源头活水;

一步步攻坚,行业“卡脖子”难题正得到解决……

尚科谨学、善水兴运。2023年,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简称“部水运院”)锚定交通运输行业高端智库和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的愿景目标,扛起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使命担当,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为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撑、为行业发展攻克前沿技术,坚持当好水运科技创新的国家队、产业发展的领头羊、维护安全的主力军。

凝心铸魂 服务大局展形象

2023年,是时间的刻度,也是发展的标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起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走深走实,一场触及思想、触及灵魂的大学习、大调研、大实践全面拉开。

“船行琼州海峡,游客欢声笑语,安全保障尽在心间。”部水运院安全应急中心徐宏伟介绍,琼州海峡黄金通道拥有全球最大的客货滚装码头,为推进“琼州海峡航运安全保障关键技术”落地落实,3月6日—10日,部水运院项目组赴琼州海峡开展实地调研。

5天里,项目组登上拟投入滚装新航线的“棋子湾”号客滚船,为船舶各项性能指标“把脉”;乘坐“五指山”号、“铜鼓岭”号客滚船往返新海港与徐闻港,为提升琼州海峡客滚运输服务能力与安全保障水平出谋划策。

这是部水运院实干担当促进发展、践行宗旨为民造福的缩影。

1.jpg

半高箱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取得阶段性成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该院围绕水运科研高质量发展中的难点堵点,积极践行“深、实、细、准、效”五字诀,严把调研“出题关”“破题关”“解题关”,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破解重点、打通堵点、攻克难点,5个重点调研和37个专项调研高质量完成且成果丰硕,为水运事业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贡献了科研先行力量。

一张泛黄的旧照片,一所风雨兼程六十七载初心仍炽的研究院——

1956年,北京北兵马司,原交通部宣布国内最早、规模最大的水运专业研究机构正式成立。六十七载跨越重关,六十七载砥砺奋进,服务政府决策、行业发展是始终不变的追求。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依靠什么,加快建设交通强国需要什么,我们就思考什么、落实什么。”部水运院院长刘书斌掷地有声。

这一年,他们胸怀大局、谋划长远,紧扣《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等重要部署,开展新时代沿海港口重大战略性问题研究,谱写航运强国、交通强国建设沿海港口新篇章。

这一年,他们紧抓重点、切中要点,开展粤港澳大湾区联合交易中心和粤港澳大湾区航运指数研究;配合开展“海南自由贸易港水运条例”研究、“海南自由贸易港船员综合服务产业五年行动方案”编制;在《关于稳妥有序推进电动船舶健康发展的通知》《加快智慧港口和智慧航道建设的意见》《推进铁水联运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等重大水运政策的出台背后,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科研智慧。

这一年,他们迎难而上、潜心攻关,支撑东北地区开展松辽运河规划建设前期研究;开展三峡水运新通道船型研究;加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平陆运河)创新联合体,成功申报广西科技“尖锋”专项——平陆运河江海联运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为重大工程建设提速加码。

这一年,他们勇担使命、争当先锋,牵头组织推进5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成果丰硕、亮点纷呈。推动国内首款港口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甬港安”问世,制定试点方案和港口安责险事故预防服务规范,填补了国内空白,进一步提高港口安全管理水平;研发出适应多式联运快速转运新型40英尺半高箱和适用于城市配送的智能单元箱,探索出“散改集”“件改集”运输新模式。参加上海港“更高水平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自主可控示范应用”试点任务,支撑开展自主可控的港机自动控制系统技术研发,全力支持东方大港引领发展、阔步向前。

“我们将把主题教育作为新起点,顺应时代大势,把握发展机遇,进一步找准水运科研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切入点、结合点、着力点,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刘书斌说。

科研立身 建强平台成大事

如何激发创新活力,将科技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为更多交通水运科技“开花结果”提供支撑?

部水运院坚持“于内深化改革,于外强化保障”两手抓,为交通水运科研工作创造更好的机遇、更优的条件,不断开创新时代智引交通新局面。

深入推进改革是组织永葆生机活力、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的动力所在。这一年,改革创新“进度条”被拉满。

——优化机构设置,科研“引擎”更强。聚焦科技创新重点任务需要,全面开展机构优化调整,新组建科技创新处、战略发展处、智能中心、质量中心、数据中心等机构,明确水运经济、安全应急、环保节能、现代物流、智能水运五大领域职责定位,确定40个重点专业方向,同时设立专项科技创新基金,以“真金白银”鼓励和支持科研创新。

——牵好人才“牛鼻子”,队伍建设更优。高标准、高要求、高质量选人用人,配备一批干事创业热情高涨、专业能力突出的年轻干部,组织完成院属单位机构加强班子建设指导意见和新一任期目标制定,为“十四五”高质量发展、高起点谋划“十五五”扎实奠基。

——观大势谋大事,发展合力更大。探索优化科研统筹组织机制,成立院科技合作与开发委员会,强化院学术委员会职能,科技创新合作动能进一步迸发。

科技创新需要顺畅的组织保障,亦需要强大的载体支撑。这一年,用好重大设施建设、实验条件改善、高端智库搭建三大抓手成为重要主题。

1.jpg

海上溢油应急处置实验基地开工仪式。

7月的天津,骄阳似火,部水运院承担的交通运输支持系统“十四五”建设重点项目——天津海上溢油应急处置实验系统在这里动工。

“这将是世界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海上溢油应急处置实验系统,不仅海上溢油应急处置将更快速、更可靠、更有效,项目还将促进溢油应急处置设备、材料的国产化,成为自主创新的标志性成果。”部水运院副院长刘占山说。

15条重要航道、266个航道断面、87座重要通航建筑物运行数据和视频监测……打开国内首个覆盖全领域的水运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看得见、听得到、能指挥、能推演、能联动”的全国水运行业一体化服务与监管系统正实时运行,该系统涵盖智慧航道、智慧港口、全球海运、铁水联运四大板块,为优化联运组织方式、拓展港口航线和运输服务辐射范围增添了利器。

实验基地——在这片组织高水平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研工作者、孕育重要成果的“宝地”,组织实施大兴实验基地基础设施修缮,升级改造安全防范和网络信息系统;组织建成“水运安全事故分析及风险预警技术支持平台”和“客滚码头人车通行安全保障综合实验系统”,打造科创高地和创新策源地有了更好的基础。

为高标准谋划高端智库发展,加强前瞻性、全局性宏观战略政策研究,9月9日,“打造水运高端智库服务行业高质量发展”主题专家咨询会召开,交通运输部有关司局、地方港航管理部门、港航企业和智库单位的30余位资深专家现场把脉定向,建言献策,凝聚共识。

连续三年发布《世界一流港口综合评价报告》,连续五年发布《中国港口高质量发展报告(海港篇)》;公布我国沿海典型港口集装箱船直靠率指标;一篇篇向上报送的高质量智库建言……数不胜数的成果为部水运院发力高端智库建设注脚。

创新人才和领先技术快速集聚,结出了丰硕甘甜的果实。2023年部水运院新签各类项目合同额再创历史新高,连续四年稳中有进;承担交通运输部98项战略性、政策性、技术性研究,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决策参考与有力支撑。

科技先行 水运发展未来可期

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托举水运事业做大做强是题中之义。如今,智能化、绿色低碳、国际性等发展热词,反映了时代之需,也成为水运科研发力的方向。

部水运院锚定数字经济、智慧交通发展,积极助推我国交通水运事业转型升级、积极融入未来数字世界。

6月,部水运院对智慧港口和智慧航道建设发展进行实地调研,全面了解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规划等。经过充分吸纳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等调研成果,广泛征求意见,11月,备受行业关注的《关于加快智慧港口和智慧航道建设的意见》印发实施,我国智慧港口和智慧航道建设迎来新机遇。

10月,记者现场观看了全球吨位最大、国内首艘智能航行集装箱船“智飞”号。在岸基中心船长遥控远程操作下,依靠智能航行系统完成靠离泊、遥控远程驾驶航行出港,紧接着至港外开启自主航行模式,同时在海巡艇与“智飞”号形成避碰局面下,“丝滑”且自主地完成避碰。

1.jpg

自主航行“智飞”号。

“智飞”号是部水运院牵头承担的“基于船岸协同的船舶智能航行与控制关键技术”的科研成果应用示范船。加强内河智慧航道系统整体设计技术研究;完成广东智慧航道系统融合项目立项方案;为集装箱冷链物流服务能力提升注入技术动能……一揽子务实举措促进着从理论到实践到再实践的飞跃,成为水运科技“国家队”以智能化为抓手助推交通强国建设的例证。

“绿色低碳发展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要想水运绿色低碳发展,科技则应担当先行。”刘书斌介绍,部水运院依托多年积累形成的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以专业服务行业,牵头或参与了多项旨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技术、政策、规划、标准研究——

开展“浙江省水运行业碳达峰技术研究”和“四川省内河水运碳达峰碳排放评级指标体系及战略路径研究”,指明浙江、四川等省水运深度降碳可行路径;

协助国能黄骅港开展能效提升和近零碳港口建设方案研究,近零碳港口建设迈出关键一步;

提供广东推动LNG动力船补贴技术支撑,宁波、广州等地船舶LNG加注研究有力推进,业内新能源使用实现突破性进展;

《大宗货物运输“公转水、散改集”研究》通过验收,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推动大宗货物运输“公转水、散改集”,提高铁路、水路等绿色运输方式占比提供重要支撑……

随着交通运输部陆续发布规划、实施方案和实施意见,提出优化调整运输结构、推进船舶与港口污染防治、构建清洁低碳的港口用能体系等,绿色低碳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运科研的重要方向。

2023年以来,随着疫情阴霾散去,全球水运交流合作逐步恢复。梦想重新点亮,前行蹄疾步稳,一年里,部水运院推动了更多中国水运科研成果“走出去”——

持续在国际海事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航标协会、APEC运输工作组等交通运输多双边合作机制中持续发挥应有作用,贡献中国智慧;

7月,IMO正式发布我国主导水运院主编的《国际航行船舶靠港使用岸电安全操作临时导则》,中国水运科研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有效提升;

合作举办“丝路海运”国际合作论坛,赋能“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组织19项重要科技成果亮相全球可持续交通高峰论坛(2023),搭建凝聚共识、共促发展的国际性平台;

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发布《GB/T 8487—2010 港口装卸术语》《GB/T 34316—2017 港口安全防范系统技术要求》等4项国家标准英文版,助力全球水运行业向着标准化纵深发展……

一桩桩、一件件,汇涓流而成江海,不断开创着国际水运科研交流合作新局面,中国水运科技创新事业发展拥有了更加广阔的新天地。橙黄柿红,那是丰收之际的喜悦;江海潮涌,那是蓄势再发的召唤。展望即将到来的2024年,部水运院将以高质量发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主题,跟踪关注新领域新赛道,着力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全面推动水运科研高质量发展,为奋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努力当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贡献新的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