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主要目标

紧紧围绕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本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科学谋划、合理确定我省“十四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确保到二〇三五年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一节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展望二〇三五年,云南将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省经济总量上新台阶,力争达到全国中位以上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区域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边疆民族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云南、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平安云南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建成教育强省、人才强省、文化强省、高原特色体育强省、健康云南,群众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全面建成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保护、环境质量、资源利用等走在全国前列,全面建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建成交通强省,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和国际物流体系基本形成,参与国内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优势明显增强,全面建成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明显成效,各族群众生活更加美好。

第二节“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

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立足云南欠发达基本省情,聚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主要矛盾,今后五年,全省要紧盯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保持“打基础、谋长远”的战略定力,坚持“防风险、补短板、争先进”的工作思路,推动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产”、“城”、“人”融合协调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到2025年,全省经济总量力争达到全国中位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大幅提高。现代产业体系框架基本形成,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加快,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元素更加丰富,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的优势更加凸显,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建设旅游强省,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提升,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现代水网建设全面提速,基本消除工程性缺水瓶颈,基本消除区域性、大面积干旱,经济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民族自治地方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取得新进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生态美、环境美、城市美、乡村美、山水美、人文美成为普遍形态。

——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迈出新步伐。改革开放水平明显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面向南亚东南亚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金融服务中心、人文交流中心作用有效发挥,国际产能合作迈上新台阶,面向南亚东南亚大通道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交通、能源、数字、物流国际枢纽基本建成,对中南半岛的开放合作全面深化,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平台成为我省对外合作主要载体,云南在我国参与南亚东南亚多双边区域合作机制中主体省份地位全面确立。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牢固,各族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法治素养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文化产业取得新发展,民族优秀文化更加繁荣发展,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社会更加文明进步。

——边疆治理能力实现新提升。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数字化边境防控体系基本形成,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显著增强。


全文下载: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