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下西洋
明永乐三年至永乐五年(1405-1407),由正使郑和、副使王景弘等率领二万七千余人的船队,乘海船两百余艘下西洋,自太仓刘家港泛海,经福建五虎门,到访占城(今越南中南部)、爪哇(今印尼爪哇岛)、旧港(今印尼苏门答腊巨港)、满剌加(今马来西亚马六甲)、南巫里(今苏门答腊班达亚齐)、锡兰(今斯里兰卡)、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等地。
在爪哇,郑和官军在登岸贸易时被内战中的爪哇西王士兵误杀170人,对此意外,郑和船队保持克制,并未武力报复。在古里,郑和奉谕诏封其王为“古里王”,并建亭立碑以示纪念,这是郑和在海外建立最早的一块碑。在旧港,“海寇陈祖义,聚众三佛齐国,劫掠番商,亦来犯我舟师”,被郑和“一鼓而殄灭”,这是郑和在海外首次用兵,“海道由是而清宁”。
第二次下西洋
明永乐五年至永乐七年(1407-1409),郑和船队第二次下西洋,到达占城、暹罗(今泰国)、爪哇、满剌加、苏门答剌(今印尼苏门答腊)、锡兰、加异勒(今印度南端)、柯枝(今印度西南柯钦一带)、古里等地。
此次下西洋,郑和船队到访爪哇,“其国西王献黄金万两”,加之此前爪哇西王已遣使来朝谢罪,终于和平解决误杀郑和官军一事。暹罗为东南亚大国,但拘扣占城朝贡中国的使者,发兵夺中国册封苏门答剌、满剌加的印诰,明成祖在暹罗使者永乐五年十月来朝时给予警告,此行,郑和使团还专程出使暹罗,调解其与周边国家间的矛盾与纠纷,圆满完成任务,“其王遣使贡方物谢前罪”。在锡兰山,郑和布施寺庙,并立《布施锡兰山佛寺碑》,以中文、泰米尔文和波斯文3种文字书写,表达对佛教、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颂扬和敬献,体现了对本土文化的尊重,对多元文化的价值认同。
第三次下西洋
明永乐七年至永乐九年(1409-1411),郑和船队第三次下西洋。这次出使,自太仓刘家港开船,到福建长乐太平港停泊,后于福建五虎门开洋,到达占城、暹罗、爪哇、满剌加、苏门答剌、南巫里、锡兰、加异勒、柯枝、古里等地。
此行,郑和船队在满剌加设官厂,“立排栅、城垣,设四门更鼓楼,夜则提铃巡警。内又立重栅小城,盖造库藏仓廒”,“回还船只,俱于此国海滨驻泊。一应钱粮皆于库内存贮,各船并聚,先又分䑸,次前往诸番买卖”。满剌加、苏门答剌等官厂,均作为物资的存放、补充、转运以及船队整休、集结、维修、候风的基地,为郑和下西洋的顺利开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返航途径锡兰时,其国王亚烈苦奈儿心怀不轨,将郑和等人诱至国中索要财物,被拒绝后,发兵劫郑和船只,郑和率兵抄其后路,生擒亚烈苦奈儿及其家属头目,返京后,献俘于朝。明成祖“悯其愚无知”,赦免释放,给衣食,并令锡兰另选国中贤者为王,海外闻之,无不感服。
第四次下西洋
明永乐十一年至永乐十三年(1413-1415),郑和船队第四次下西洋,到达占城、急兰丹(今马来西亚吉兰丹)、彭亨(在今马来半岛东南岸)、爪哇、满剌加、苏门答剌、南浡利(即南巫里)、加异勒、甘巴里、柯枝、古里、溜山(今马尔代夫群岛)、忽鲁谟斯(今霍尔木兹海峡格什姆岛)、比剌(卜剌哇,似在今索马里布拉瓦一带)等地。此次出使与航行范围,超过前三次,到达波斯湾,甚至东非。
当时,爪哇据旧港,满剌加“矫朝命”来“索旧港之地”。此行,郑和携成祖敕命调解两国关系。在苏门答剌,郑和奉谕赏赐其王,然该国前伪王之弟苏干剌意图谋反“以夺其位”,其王“遣使赴阙陈诉”,故郑和船队在归国途中“复至其国”,苏干剌“领兵数万,邀杀官军”,郑和“率众及其国兵与战,苏干剌败走”,维持当地政局稳定。永乐十三年,郑和船队返航,“偕柯枝、南浡利、甘巴里、满剌加诸国入贡”,其中,“满剌加国王亲率妻、子朝贡”。
第五次下西洋
明永乐十五年至永乐十七年(1417-1419),郑和船队第五次下西洋,到达占城、彭亨、爪哇、满剌加、苏门答剌、南巫里、溜山、柯枝、古里、忽鲁谟斯、剌撒(今红海东岸)、阿丹(今也门亚丁一带)、木骨都束(今索马里摩加迪沙)、卜剌哇、麻林(今肯尼亚马林迪)等地。
此次出使,系明成祖命郑和船队护送忽鲁谟斯、古里、满剌加等十九国朝贡使臣返国并“赐其君长”而成行。柯枝早年就与中国交往,该国曾请明成祖为其勒石封山,郑和此次出使柯枝,奉敕命封当地领袖为国王,赐印诰,封禅其国中之山为“镇国山”,并带来明成祖御制的碑文,勒石立碑。郑和船队返航,“忽鲁谟斯国进狮子、金钱豹、大西马;阿丹国进麒麟;番名祖剌法,并长角马哈兽;木骨都束国进花福禄并狮子;卜剌哇国进千里骆驼并驼鸡;爪哇、古里国进麋里羔兽。各进方物,皆古所未闻”。
第六次下西洋
明永乐十九年至永乐二十年(1421-1422),郑和船队第六次下西洋。到达暹罗、满剌加、南巫里、苏门答剌、榜葛剌(今印度西岸)、甘巴里、加异勒、锡兰山、溜山、柯枝、古里、忽鲁谟斯、祖法儿(今阿曼东岸)、剌撒、阿丹、木骨都束、卜剌哇等地。
此次出使,系明成祖命郑和船队护送忽鲁谟斯、阿丹、祖法儿等十六国(《明史稿》记为十二国)朝贡使臣返国并携“锦绮、纱罗、绫绢等物,赐诸国王”而成行。在祖法儿,“中国宝船到彼,开读赏赐毕,其王差头目遍谕国人,皆将乳香、血竭、芦荟、没药、安息香、苏合油、木别子之类,来换易纻丝、瓷器等物”。永乐二十年,郑和船队返航,“暹罗、苏门答剌、阿丹等国悉遣使,随(郑)和贡方物”。
第七次下西洋
明宣德六年至宣德八年(1432-1433),明宣宗命郑和、王景弘第七次下西洋,重新与远方诸国建立朝贡关系,到达占城、暹罗、爪哇、旧港、满剌加、阿鲁、苏门答剌、南巫里、锡兰山、加异勒、甘巴里、古里、柯枝、溜山、忽鲁谟斯、祖法儿、剌撒、阿丹、天方(今阿拉伯麦加)、木骨都束、卜剌哇、竹步(今索马里南方)等地。
郑和船队数使绝域,屡遭惊涛骇浪之险,但化险为夷,故在出访前,在刘家港天妃宫立碑勒铭,感谢天妃护佑,兼记出使西洋梗概;在长乐候风之睱,重修了长乐天妃宫并立碑勒铭。造访暹罗时,郑和奉宣宗敕命劝谕暹罗睦邻友好,停止侵扰满剌加。抵达古里后,郑和分派使者前往天方。宣德八年,郑和船队返航,苏门答剌、古里、柯枝、锡兰山、祖法儿、阿丹、甘巴里、加异勒、忽鲁谟斯、天方等国随郑和“来朝,贡麒麟、象、马诸物,上御奉天门受之”。
主要参考文献:
1. 纪念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580周年筹备委员会,中国航海史研究会编. 郑和下西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85
2. 福建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编.郑和下西洋[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5
3. 徐作生著.郑和宝船扬帆世界[M].北京:中华书局,2010.03
4. 周群华、叶冲编著.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南海与郑和下西洋[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20.03
5. 叶冲.永乐时期中国在东南亚区域的经略——以郑和下西洋为中心的分析[J].暨南史学,2017(2)
以上文字材料由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提供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8号,邮编:100088
电话:010-65290273,邮箱:zhenghera@163.com
郑和研究会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