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通报聚焦水运院装备研发青年创新团队:向海而生 筑梦为桥

本文转自:中国交通报

作者:陈庆为 丁 敏

图片 1.png

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简称部水运院)装备研发团队曾是国家港口机械设计研发技术攻关核心力量,在不同历史时期高质量完成了一系列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科研课题,牵头组织开展了多项重大科研攻关,取得了系列重要科研成果,研发了包括中国第一台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在内的30余项国内首台(套)港机设备,为我国港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2006年,邮轮旅游在国内刚刚兴起,没有专业化邮轮码头,更无现代化的邮轮母港,外籍邮轮也只是临时停靠访问,利用自带舷梯或者简易登船梯上下船,现代化高效接驳邮轮设备在我国还是空白。2007年,厦门港选择原东渡集装箱码头深水泊位开展邮轮业务,开发大型邮轮码头登船桥的任务落在了部水运院装备研发青年创新团队的身上。

时间紧,任务重,大家都没有见过登船桥,手里只有几张国外设备的照片,而且邮轮受波浪和潮差的影响是动态的,登船设备如何适应这种动态变化是一大难题。在老同志的指导下,装备研发青年创新团队秉承严谨的工作态度,攻坚克难,从方案讨论、设计计算到结构设计等,克服大量技术难题,历时半年成功研制了国内首台(套)登船桥,开发了伸缩式三自由度接船渡板自适应系统,解决了与邮轮横倾、纵倾和水位变化的适应问题,实现了与靠泊邮轮的全程无缝衔接,第一次具备了全天候、全天时接船保障功能,达到了国际上邮轮公司对邮轮母港接船设备的要求,自此奠定了中国自己的现代化邮轮旅客登船桥发展的基石。

2010年,作为上海世界博览会交通配套保障项目,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提出了接驳大型邮轮的现代化登船设备的需求。有了第一台登船桥的经验,装备研发青年创新团队在三个月内顺利研制出了国内首台(套)轨道式L型登船桥,该产品获得了中国港口协会和中国航海学会二等奖,并进入交通运输建设科技成果推广名录。在此基础上,我们团队牵头编写了行业标准《邮轮码头旅客登船桥》。

随后几年,装备研发青年创新团队又为青岛国际邮轮码头、北海国际邮轮码头、新加坡邮轮中心等研制了多种型式的邮轮登船桥,并开发了先进的邮轮码头装卸工艺,使我国邮轮服务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促进了邮轮经济的发展。

图片 2.png

近年来,客滚运输发展迅速,装备研发青年创新团队积极推行人车分流理念,研发客滚码头人员专用通行设备。2018年,琼州海峡北岸湛江徐闻港建设全球最大的客滚码头,8个突堤码头需配置8台专用人员登船设备,实现人车分流。但突堤码头宽度只有10米,且两侧靠船,在狭小空间内既要满足双侧接驳的要求,又要保证船舶靠泊时不与设备发生碰撞,装备研发青年创新团队面临新的考验,经过多次方案论证,提出了“一桥双接”的方案,开发了液压俯仰式自适应接船渡板,成功研制了国内首个大型客滚码头旅客登船系统,节省了整机空间,满足了双侧接船的要求,为旅客提供了舒适的上下船通道。

2021年,为烟台长岛港陆岛交通码头研制的登船桥,成功解决了陆岛交通出行难的重大民生问题,同时解决了旅游出行需求增长和码头服务供给落后的矛盾问题,为繁荣岛屿旅游和发展海洋经济保驾护航。

“对每个工程项目、每个设计细节要有敬畏,不要马虎,不要想当然”,这是装备研发青年创新团队每个人都牢记的一句话。每一份严谨细致的方案,都有赖于日积月累的推演;每一张精密准确的图纸,都凝聚着伏案长劳的疲惫。

登船桥就像我们团队的一个孩子,从无到有,一步一步长大。装备研发青年创新团队伴随她一起成长,在水上交通出行和水上旅游接船工艺和保障装备方面,完成从无到有、从模仿到超越、从追赶到领先的科研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