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5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原水运院院长、党委副书记,交通运输专家组成员、海事局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研究员。原亚太港口服务组织(APSN)秘书长、国际电子航道图标准统一工作组(IEHG)副主席、国际集装箱识别与代码工作组(ISO/TC104/TC4/WG1)召集人等职务。
主持过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远洋船舶压载水净化与水上溢油应急关键技术研究”、“现代物流服务业关键技术应用与示范”、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计划项目“海上溢油应急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交通部西部项目“提高三峡船闸综合通过能力关键技术研究”和“集装箱电子标签技术开发及应用”、和交通运输部重大专项“长江黄金水道能力提升关键技术与示范”的研究工作。
主持或参加了多项行业发展政策方面的研究和咨询工作,包括促进内河航运发展、船型标准化、水运节能减排、绿色港口等方面的政策研究与相关文件起草。主持编写了集装箱电子标签、集装箱码头工艺、绿色港口等级评价、内河电子航道图制作规范、港口能效管理技术规范等国家或行业技术标准与规范。
主持过多项国际合作项目,包括国家科技合作项目“内河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监控平台研究”、APEC项目“发展内河航运促进多式联运”和“发展智能集装箱促进多式联运发展”,牵头研究并实施了亚太绿色港口奖励计划(GPAS),作为专家参加了多项双边合作的研究项目及亚行世行内河航运可持续发展项目。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国家高等级航道网通航枢纽及船闸关键技术创新研究与实践),国家标准贡献奖一等奖一项(国际集装箱电子标签标准ISO18186),中国航海学会科技奖特等奖二项(海上溢油预测预警关键技术研究、国家高等级航道网通航枢纽及船闸关键技术创新研究与实践),中国航海学会、中国公路学会和中国水运工程建设协会科技奖一、二、三等奖多项。
-
提升水路运输供给质量 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2021-03-26 12:46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中央充分结合当前国内国际形势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挑战,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水路运输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纽带和基础支撑,承担了我国90%以上的外贸货物运输量。面向新发展格局,水路运输行业如何迈好第一步?如何服务好国内大市场?为更好助力实现我国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面临哪些新要求?等都是有待回答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
强化创新驱动 支撑水运高质量发展
2021-05-19 11:06
交通运输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由依靠传统要素驱动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转变。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简称部水运院)将强化“为政府决策和行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技术支撑”的职能定位,以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推动水运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科技支撑。